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过此病的流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发病高峰期一般在5至7月。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急性起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红色小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颊粘膜然后常变为溃疡。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极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该病通常不严重,如果没有合并症,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该病潜伏期2~7天,也就是被传染上病毒后潜伏2~7天发病,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可造成传播。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生活中要“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机会;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在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做好对物品消毒;每日进行晨检,如发现孩子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