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牛奶和药物混在一起,会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膜,将药物包裹在里面,阻碍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同时牛奶也会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膜,阻碍胃黏膜对药物的吸收。
另外,由于果汁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呈酸性,若与某些碱性药物同服,会中和药物,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
误区6:口服药保质期过了还可用
有人以为,剂胶囊颗粒剂的药物,就是过了有效期,外观一点没有变化,还是可以继续用。专 家 说,药物的保质期与食物的保质期完全不同,食物过了保质期,但色、香、味等没有改变,即便营养成分有所损失,在没有变质的情况下,仍可食用。但是,药物则完全不同。
目前,药品现在只有“有效期”这个概念。“有效期”是通过该药品的稳定性实验得出来的。一般来说,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抗生素类、生物药品超过有效期,哪怕一天,都一定不能用。对那些已经开封的药物,更是不能确定其化学成分、被氧化程度,以及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杂质”。所以,药品超过有效期不能购买和服用,以免影响治疗甚至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误区7:自我用药,随意加大药量
自我用药是指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像感冒咳嗽、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等,都是大家去药店购买药物,自我药疗适应症。
虽然自我用药很方便,选用的药物也相对安全,副作用小,但是患者必须重视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它告诉你药品的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然而,自己擅自超剂量服用非处方药,尤其是婴幼儿的服量应按年龄酌减,如果随意服用是会发生不良后果的。
而高血压、冠心病等虽是老年人常见病,但常见病不等于是自己就可以随便去买药,随意决定服用药量,必须经医师诊治,药品应用时必须密切注意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误区8:一感冒发烧就要输液吊针
“能口服不要输液,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然而,在临床中,医生经常会碰到一些患有普通感冒且症状较轻的病人,却要求医师给予输液治疗,其理由是见效快。
其实,这是对静脉输液没有足够的认识。输液一般仅用于病情较重的病人,通过静脉途径直接把药物注入血液,起效会快一点。但是静脉输液确实有风险,与口服或肌注用药相比,输液是直接侵入人体血液内的一种给药方式,少了人体的多道屏障,比如口服用药人体有胃肠道的屏障,所以输液的风险要大大高于口服或肌注用药两种给药方式。通常输液的常见副作用有输液反应、药物热、脉管炎等。这些副作用是由于药液中的微粒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