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金黄色血舍利
谈及捐赠动机,梁老说,自己是重庆人,18岁考取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1951年从南大毕业后,在南京博物院一直工作到退休,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有人曾想出高价收购这批档案,均被我拒绝了。这批档案虽然是个人的东西,但属于全社会,捐赠给市档案馆是最好的归宿,也是最好的选择。”
捐赠仪式上,88岁的南京大学教授蒋赞初说,自己和梁白泉是同学、同窗,也是同事,在南博一起共事6年,梁白泉治学严谨,成就显著。“他捐赠的这批个人档案具有很高的学术、收藏价值,希望市档案馆好好收藏、展示、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市档案局局长束建民表示,梁白泉先生此次捐赠,为市档案馆馆藏名人全宗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市档案馆将组成专家组,对这批档案进行鉴定、整理和编目工作,以确保名人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
什么是舍利子?
舍利是印度语,梵文śarīra,或译室利罗、设利罗;义“骨身”、“体”、“遗身“,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但本意却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2]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
在印度,人死后的遗体,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后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属的、石质的、陶质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称为塔,塔是高显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坟。藏舍利的容器,无论是金属的石质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里,也称为塔。这种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国宝塔的来源。因此,舍利与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为尊敬的对象。而中国对于祖先的遗体,坟墓便成为尊敬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