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怀旧”在百科里面的意思就是缅怀过去,指怀念往事或故人。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包括在内。经常怀旧就被贴上老了的标签,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我们会对过去的东西情有独钟?这种怀旧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家提出:怀旧可能具有多种积极的心理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满足人们的归属需要。
在心理学中,怀旧(nostalgia)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于过去事物的偏好。怀旧的内容多种多样,去过的地点、见过的人物、经历过的事件和情境,都可以成为怀旧的对象。
人类对于怀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的研究大多关注于思乡(homesick),即对于一个人故乡的怀念。这种特殊形式的怀旧曾被视为一种生理疾病。例如,17世纪的瑞士医生霍夫(J.Hofer)分析了在欧洲各地作战的瑞士雇佣兵的思乡症,将其归结为动物灵魂导致的大脑疾病。与他同时代的施瓦泽(J.J.Scheuchzer)则认为,思乡症是由于这些瑞士佣兵从阿尔卑斯山区来到平原地区,气候急剧变化导致血液涌上大脑。到了19世纪,思乡不再被当做生理疾病,但是仍然被视为抑郁症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研究的兴起,心理学界对于怀旧的认识也出现了重要的转变。首先,怀旧的定义从单纯的思乡拓展到了过去的各种事物。其次,怀旧不再被看做一种病态的表现;相反,心理学家提出怀旧可能具有多种积极的心理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满足人们的归属需要。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对于归属感有一种本能的需求,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情感联系,怀旧可以帮助我们满足这种需求,因为它本身就包含有社会性的成分:当我们怀旧时,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情境与事物,还有那些与我们一起体验这些情境、经历这些事物的人。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如升学、进入工作)时,归属感可能会受到威胁,此时怀旧就可以让我们与过去的社会关系重新建联结,使我们不再感到孤单。
为了支持这种观点,来自中山大学的周欣悦等人考察了怀旧在应对孤独感时所起的作用。在一个实验中,他们首先要求大学生被试完成孤独感问卷,并通过问卷的措辞和结果反馈控制他们的孤独感,然后要求他们完成社会支持以及怀旧感的问卷。结果发现,那些被诱发了孤独感的被试知觉到的社会支持较低,不过在怀旧感问卷上的得分却更高,并且怀旧感可以提升被试的社会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感的负面影响。为了进一步确立怀旧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因果关系,在另一个实验里他们要求一半被试回忆一个让他们感到怀旧的事件,另一半被试则回忆一个普通事件,怀旧组的被试体验到了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并且认为在自己需要时会有更多的朋友提供帮助。
当怀旧的对象从过去的事件变为具体的产品品牌时,怀旧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荷兰伊拉斯谟大学的拉弗兰(K.E.Loveland)等人要求大学生被试坐在电脑前,与网络上的其它三个玩家一起玩传球游戏。实际上这些玩家都是电脑程序控制的;一半的被试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四分之一的传球,另一半被试则仅在游戏的开始被传了3次球,之后就再也没获得传球。接下来,研究者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商品的品牌,其中一些是过去流行的,另一些则是现在流行的,要求他们做出选择。结果发现,那些在传球游戏中受到排斥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怀旧的品牌。此外,当被试吃下去怀旧品牌的饼干之后,社会排斥带来的归属感需求也会平复下去。
上述两组实验都支持了怀旧与人际归属感之间的联系。当我们现有的社会关系面临威胁时,怀旧可以让我们与过去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他人重新建立联系,恢复遭到破坏的归属感。在人际距离日渐疏远的现代社会里,80后一代的生存环境经历了急剧的变化;也许正是这种转变,促使他们转向过去的记忆,从中寻找支持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