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瘈脉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瘈脉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 3的交点处。瘈脉穴缓解治疗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痫、呕吐等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瘈脉穴位位置图、准确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
瘈脉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处《针灸甲乙经》,隶属手少阳三焦经。主要治疗耳聋,耳鸣,目视不明,呕吐,小儿惊痫,惊恐,头痛。
【瘈脉穴名解】
别名:资脉穴,体脉穴,资生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液,如豆汁,刺人一分,灸三壮。”
1、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
2、资脉穴。资,供给、资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有名无实的经气在此得到资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提供,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风气,气性干燥,有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得到充实,如同被资助一般,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
3、体脉穴。体身体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得到充实,身体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贯畅通。理同资脉名解。
【瘈脉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胀的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胀散于经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则循经传输于颅息穴。
功能作用:燥湿化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瘈脉穴位位置图】
瘈脉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瘈脉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按摩瘈脉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痫、呕吐等。
【瘈脉穴的取穴方法】
瘛脉穴位于人体的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瘈脉穴位配伍】
瘈脉穴配听宫穴、耳门穴、翳风穴、听会穴、百会穴缓解治疗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针刺瘈脉穴的方法】
瘈脉穴平刺0.3-0.5寸(点刺出血)。
【艾灸瘈脉穴的方法】
瘈脉穴艾条灸5-10分钟,瘈脉穴艾炷灸3-5壮。
【瘈脉穴的穴位解剖】
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皮肝由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组织后,除颈丛的耳大神经的分布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穿皮下筋膜,该处无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后肌,该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瘈脉穴的主治疾病】
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
瘈脉穴
【瘈脉穴的现代研究】
在腹部手术中,以腹部穴和头部腧穴相配合,能提高腹部手术针麻成功率。如以鸠尾、右章门或胃俞,右章门与脉(双)相配。对上、下腹部的针麻效果都有显著提高。针麻下胃部切除术Ⅰ、Ⅱ级率91.1%,较未改进前效果有显著提高。现代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头痛,小儿惊风,呕吐,痢疾等。
温馨提示:以上【穴位养生】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瘈脉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