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小儿乙肝携带症状
1、小儿乙肝携带症状
看精神
小儿乙肝要多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如果原先一直顽皮、活泼、好动,突然变得懒得活动,经常疲倦,想睡觉,这就要引起重视了。
看食欲
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看他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那就要特别当心了。
看面色
怀疑小儿乙肝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看大小便
孩子时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颜色变浅,变得像白陶土一样;或者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有时尿液沾在衣服上,会留有黄色的痕迹?这些都是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
看上腹部是否疼痛
孩子患有肝炎,肝脏发生肿大时,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个别肝炎患儿会表现为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常用手自觉不自觉地按抚上腹部。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动作,细心的妈妈就要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还要亲自动手摸摸,确定疼痛的部位。
2、小儿乙肝怎么治疗
休息和营养是小儿肝炎治疗的关键。小儿好动,不知疲倦,一定要用讲故事、听广播、看电视、做气功、午睡等方法安排好小儿休息与活动。用易消化吸收、富于营养和色香味、小儿爱吃的半流食提高小儿食欲。当食欲恢复时要控制进食过多,以免伤及脾胃,影响肝脏康复。
小儿乙肝的药物治疗原则上和成人一样,据国外报道,使用α类干扰素治疗小儿乙肝,100万国际单位,每周3次,连续肌肉注射12个月,大约有46%的患儿乙肝病毒e抗原阴转(“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但是我国乙肝患者多来源于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对乙肝病毒有很高的免疫耐性,干扰素治疗的效应较低,一般主张联合免疫增强剂(如抗乙肝转移因子、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等)使用,也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主张使用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如苦参素、复方益肝灵、肝得宁等等,不主张长期使用过多的汤剂,以免伤害患儿肠胃,以及加重肝脏负担。
3、小儿乙肝的危害
小儿肝脏比成人相对较大,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免疫应答不健全、细胞因子产生不全、细胞毒活性低下等,对入侵的肝炎病毒容易产生免疫耐。因此,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据报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婴儿有约40~90%可成为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3岁以前水平传播而成为带毒者则占20~30%。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重叠感染染丁肝病毒感的机会较多,并使肝病加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能向肝硬变、肝癌转化。
小儿乙肝的误区
认为小儿乙肝只要ALT正常就不需治疗,忽略了存在隐匿型肝脏活动性病变着。
认为小儿乙肝炎不必要治疗可等待到成人期造成延误治疗时机。
小儿慢性乙肝发展到肝硬化没有治疗价值,失代偿期和早期肝硬化者得不到及时治疗。
母婴垂直转播,以小儿乙型肝炎治疗无效,没有重视早期治疗的效果和意义。
仅考虑抗病毒传播治疗,忽略了经济因素,如治疗耐受的打破,依从性等,以上诸多因素导致临床小儿慢乙肝肝硬化的结果。
如何预防小儿乙肝
如果家中有乙肝病人,由于密切接触宝宝是有可能传染给小宝宝的。妈妈有乙肝,表面抗原是阳性的,传染的危险更大。当发现妈妈是乙肝患者时。宝宝的疫苗按0,1,6月接种。由于疫苗刚接种上,宝宝的体内的抗体大约要1个多月的时候才能够有抵抗力,这1个月是要与有病毒的妈妈密切接触,需要给宝宝一个护卫,这就是一个叫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物,这个药物成分就是表面抗体,一定要早打,生后1小时内用上是最好的。还要注意如果妈妈没有乙肝,而爸爸有或奶奶有,孩子又要爸爸、奶奶看的,也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也就是说,家中有乙肝病人,宝宝在打疫苗的同时要及早打乙肝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