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健康养生导读:随着PM2.5指数,这一空气质量标准逐渐为人关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引起了人们和医学专家的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就是其中之一。
统计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发生率约为8.2%,慢阻肺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全世界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大于肺癌和乳腺癌的总和。
然而,就在慢阻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同时,还有许多人对这一疾病感到陌生,对它的认识存在如下一些误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建议,45岁以上人群应该定期检查肺功能,因为慢阻肺在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可谓是“不动声色”的“杀手”。
误区一:慢阻肺一定有症状
人们一般都认为,慢阻肺这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应该会有临床症状。但从实际调查来看,患有慢阻肺的人群中有64.5%出现咳嗽、咳痰、胸闷等呼吸道的症状,还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则没有症状,但是他们的肺部已经出现了功能性改变,甚至肺部结构已经破坏。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在所有肺部疾病中,慢阻肺可谓是最“不动声色”的“杀手”。由于肺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一旦出现疾病,进展往往比较隐秘,不为人察觉,尤其是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非常容易漏诊和误诊。当慢阻肺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大多已经进入中晚期,肺的通气功能已损害了50%以上。而中晚期慢阻肺发生感染后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概率会明显增加,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