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为什么叫冬至
1、为什么叫冬至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冬至的起源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阳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按照天文学的解释,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渐长至也。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2、冬至的别称是什么
冬至的别称长至。也叫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
亚岁。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
3、冬至各地饮食习俗
冬至饺子:饺子是当前冬至食谱中的主打。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胡葱煮豆腐:江苏常武地区在冬至夜的家宴菜肴中多备“胡葱煮豆腐”。
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吃狗肉: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团: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冬至一般温度是多少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这一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的最冷季节。常言说的“数九寒天”,也就是这个时期了。
人们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10天后,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冬至过后还得冷多久
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时间基本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过了这天,太阳逐渐北移,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照民间的习俗,可以从冬至来推算“最冷”。我国大部分地方从冬至日开始,就会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也就是从冬至当天算起,以九天为一个单位,依次从“一九”数到“九九”。其中,“三九”和“四九”最冷。九九八十一天过完,寒冷结束,春天就要开始了。
旧时,人们对于冬至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新年。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成都人至今还保留有冬至要喝羊肉汤、补药汤的民俗。古人认为,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各地在冬至时风俗不同,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