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丢掉“铁饭碗”,开文化用品店捞到第一桶金。】
彭野是一个艺校生,学的是绘画专业,父亲是川音美术高才生。年幼时,彭野跟随父母来到贵阳。
父亲在贵阳一家公司做会计,收入并不多。1977年,19岁的彭野从贵阳市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贵阳市文化用品公司上班。
在当时,很多人做梦都想到国企上班,但彭野并不喜欢这份工作,骨子里的他更喜欢绘画和音乐,尤其对萨克斯情有独钟。尽管不喜欢这份职业,但迫于生活,他还是勉强坚持上班。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来到80年代。
彼时,正流行下海经商,大批公务员纷纷辞掉工作经商和创业。年轻气盛的彭野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家人百般阻挠下,辞去别人无比羡慕的工作,加入到创业大军。1987年,他开了一家文化用品公司。
彭野的第一桶金,始于这家文化公司。彼时,贵阳的文化用品店并不多,老实巴交的他基本没动什么脑筋,文化用品公司一开业,生意就相当火爆。3年时间,就赚了30万。
当时,万元户很稀罕。30万,对一般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有了钱,彭野就开始满世界跑,期间结识了不少朋友,也长了不少见识,对音乐的渴望就更加强烈,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拿出萨克斯吹奏上几曲。
在彭野的人生迈入三十而立之际,他到香港出差,发现英国人在香港开了一家叫通利的琴行店,生意好得不得了。彭野从中看到了商机,回贵阳后,在中山西路23号,开起一家琴行,取名汇丰琴行。时间是1989年,这是贵阳市第一家琴行。
彼时,西南三省开的琴行只有两三家,玩音乐的人极少,对乐器的了解就更少,见得最多的也就是吉他。
彭野记得,开业当天,他在店里摆了四五个萨克斯,来店里的人都觉得好奇,但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此,琴行刚开始时生意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