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岁,学习男性的担当
俗话说“七岁八岁狗都嫌”。7岁左右的男孩会有个较大转变,开始舞刀弄棍,常在学校里制造麻烦。这个阶段,父亲主要扮演领航员的角色,帮男孩完成男性角色的认同和强化,在人际关系、品格、家庭婚姻、价值观等方面做儿子的模范,成为儿子和成年男性世界之间的桥梁。
具体说来,第一,别吝啬表达感情,多夸赞孩子聪慧、努力等,还可通过读书、讲故事、聊天、听音乐等安静的活动和儿子建立感情联系。晚饭后出去散步,和儿子聊聊自己的成长过程,拍拍儿子的肩膀告诉他“你很棒”,这些美好的记忆会滋养男孩的心灵。第二,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选父子都喜欢的活动,如郊游、踢球等。别把亲子时间变成学习时间,少些管教,多些温情。第三,慈父要有底线。孩子犯错时,要转换成严父。当然,不能动辄打骂,要严肃纠错,适当惩罚。
如果母子分离做得不好,男孩对妈妈的依恋会变得病态。当然,并非要母亲梳理儿子,依然可以多谈心,多拥抱他。只是要适度拉开与儿子的距离,转变为父子关系的“润滑剂”。两个男人发生冲突时,往往两人都拉不下脸。母亲要缓冲父子间的对抗,让孩子理解父亲兼顾家庭工作的辛苦。注意,学龄期男孩会遇到同龄人霸凌、歧视及性问题,父母要密切关注并教他如何处理,而不是粗暴地干涉或责罚。
学龄期儿童
15~18岁,帮男孩变男人
15岁到成年,男孩更需要与同龄人建立友谊,渴望成为更独立的个体。这期间,父母要引领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原则、有勇气、自我认同、不受外人左右的男人。父母的教育目标不能狭隘地集中在考个好大学,要退一步,给他更广阔的视野和做决定、敢担责的经历。
此时,父母是统一的“人生导师”。首先是理解。如孩子染头发、穿奇装异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这是他对独立自我的追求,及对身份认同的迷惑。粗暴地制止只会让他更叛逆。如果儿子有话想对你说,要抓住机会,温和地谈心,让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困惑。其次,多肯定,少否定。此时的男孩有点理想主义情怀,期待发现真善美,但常常失望地发现身边有很多丑陋、不公。于是,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持否定态度,同时又渴望被接纳、认可。因此父母要多肯定,少否定,也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别像愤青一样肆意批判看不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