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对于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子啊中医里面的肾是和西医的不一样的,对于想要让自己更强的男生可以来看看。头发白了、牙齿松动了甚至脱落了、记忆力衰退了、皮肤松弛甚至长老年斑了、骨关节退变了、手脚不灵活了、骨质疏松了、眼晴老花了甚至视力模糊了、血管粥样硬化了甚至心血管疾病出现了,以及出现性功能衰退、勃起不坚、性趣减退次数减少、有的甚至出现早泄、阳痿等机能的退化,等等。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会衰老呢?这与中医所说的“肾”关系密切。
肾的位置
一、首先要先将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进行区别
中医学上说的 “肾”和西医学上说的 “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学上说的 “肾”是广义、抽象的概念。西医学上说的“肾”概念简单,局限,只是一个解剖概念,就是指肾脏,位于人体的腰部,脊柱两侧,大蚕豆状的器官。中医学上的“肾虚”一系列症候群形成的,包括肾阴虚和肾阳虚。西医的肾脏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肾脏(指西医的“肾”)是泌尿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就是长在我们背后的两个肾脏,也就是真正的肾脏,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的肾脏,左右各一个,分别称左肾和右肾。它们长在中腹腔后部,脊柱两侧,其投影约位于第10—12后肋骨下面(见图)。西医的肾脏是实实在在的,因此西医的“肾”的范围比较局限,而西医的”肾功能不好”是指肾脏出现问题了,包括肾脏的许多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病、肾脏细菌性炎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和尿毒症等等。中医学上的“肾虚”与西医的”肾功能不好”是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不能混为一谈。
二、其次谈谈中医所说的“肾”
根植于中国古老哲学思维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历代中医学者都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中药药性,并以它为指导来总结传统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从而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重视的是人体的整体观(即平时人们说的“天人合一”)。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精神,人的五脏相对应有五行,而把肾定为五脏之首,在 “五行”中属“水”,并划分为肾阴和肾阳。也就是说中医学的“肾”比较抽象,所包含的范畴也比较广泛,中医学的“肾”它不仅仅是指长人体后背的两个肾脏,还包括一部分现代西医所称的神经系统(如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和生殖系统等等,而一些解剖学上看不见的东西也属于中医学的“肾”范畴,如性功能、肾阳、肾阴、命门、肾火等,因此中医学的“肾”部分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而部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基于中医学理论所说的“肾”的功能说明补肾的重要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它藏真阳而寓元阴,首先是禀自父母先天之精气(注:这种精气称先天之肾,它赋于人从胚胎孕育到成长发育所用),其次有赖于而后天水谷之精微化生而来的精气(注:这种精气称后天之肾,它赋于人的不断成长、并赋于其传宗接代所用)。先天之精可以用完,后天之精则因为饮食、环境、基因等各种因素而衰竭,再者中医“肾”之功能除了藏精(属肾阴)和温煦(属肾阳)之外,它还主骨、生髓,主水,主蒸腾气化、主纳气、其华在发、肾还开窍于耳及司二便等功能,通俗一些说人的呼吸困难、牙齿脱落、须发发白、耳聋、骨骼老化、性功能减退、夜尿多、西医所谓前列腺增生、到一定年龄生育衰退等等,都与肾虚有关。“肾虚”分 “肾阴虚”和 “肾阳虚” ,在临床上,肾阳虚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等,男子有阳痿早泄,女子有不孕不育、性欲减退、大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 肾阴虚常常表现为:面色潮红、腰膝酸软、腰膝酸痛、耳鸣目眩,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闭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 、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等。因此说中医学的“肾”所涉及的功能非常广泛而强大。我们决不能将中医学之“肾”与西医的肾脏完全对等起来理解。
四、既然中医学的“肾”功能这么多,那么补肾就显得特别重要!
1、补肾的中药:桑寄生、槲寄生、鹿茸、淫羊藿、仙茅、补骨脂、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锁阳、海马、阳起石、续断、狗脊等。
2、药食两用之补肾之品:肉苁蓉、山茱萸、杜仲、杜仲叶、芡实、枸杞子(包括黑枸杞)、桑葚、黄精、黑芝麻、覆盆子、女贞子、马鹿胎、马鹿茸、巴戟天、怀牛膝、沙苑子、补骨脂、制何首乌、骨碎补、淫羊藿、菟丝子、墨旱莲、熟地黄、山药、白芝麻、韭菜子、核桃仁、黑木耳、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萝、樱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窝、海虾、海参、鳗鱼、紫河车(胎盘)、蚕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