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颧髎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颧髎穴位于人体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按摩颧髎穴具有缓解治疗眼睑(目闰)动、面部肿痛、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眼睛疲劳、黑眼圈等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颧髎穴位位置图、准确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
颧髎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穴。主要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抽搐,三叉神经痛,上牙痛等。
【颧髎穴名解】
出处:《针灸甲乙经》:“颧,一名兑骨。在面颅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阳太阳之会,刺入三分。”
别名:兑骨穴,兑端穴,椎髎穴,权髎穴。
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
2、兑骨、兑端穴。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
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穴。
4、椎髎、权髎穴。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
5、手少阳太阳穴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穴之会。
【颧髎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
运行规律:横向下行听宫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浊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附注: (l)手少阳,太阳穴经交会穴;(2)《图翼》:禁灸。
【颧髎穴位位置图】
颧髎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颧髎穴位于人体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按摩颧髎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眼睑(目闰)动、面部肿痛、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眼睛疲劳、黑眼圈等
【按摩颧髎穴的功效】
冷降天部浊气。
【颧髎穴的取穴方法】
颧髎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颧髎穴位配伍】
颧髎穴配地仓穴、颊车穴缓解治疗口歪;颧髎穴配合谷穴缓解治疗齿痛。
【针刺颧髎穴的方法】
颧髎穴直刺0.3-0.5寸;颧髎穴斜刺或平刺0.5-1寸。颧髎穴禁止艾灸
【按摩颧髎穴的手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颧髎穴穴位,由上而下按摩,每次按摩2分钟。
【颧髎穴的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颜面部。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颧髎穴的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筋膜疏松,以纤维束连于真皮和肌质,其间有面横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进而入咬肌及颞肌,该二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颧髎穴的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齿痛,颊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颧髎穴的现代研究】
针刺颧髎有镇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疗效。其镇痛机制与脑脊髓内单胺类递质有关,如针刺合谷、颧髎 ,或内关、颧髎 ,或合谷、内关、颧髎 ,可见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下降。提高脑内5—羟色胺系统、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与临床针麻效果平行。实验也证明电刺激尾核与电针合谷、内关、颧髎 等有协同的镇痛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穴位密码】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颧髎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