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固然不像现今许多“戏说”中那样充满风花雪月,却的确发生过不少才子佳人的故事。当时,女性得以平等地进入高等学府求学,乃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头一遭,“校花”自然应运而生。这些女性多有着出众的容貌,但之所以被誉为“校花”,却往往并不只是因为美貌。她们有才情、有思想,有独立的人格,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她们并不是历史的“花瓶”。
燕京大学校花龚澎
龚澎出身不凡,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时安徽著名的革命者,在保定军官学校时,和蒋介石是同班同学。母亲徐文通晓英语,是黄兴夫人徐宗汉的堂妹。姐姐龚普生是共和国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司长,首任驻爱尔兰大使。姐夫章汉夫是共和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她自己的丈夫则是外交部长乔冠华。
龚澎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后加入共产党,来到延安,当过毛泽东的翻译。在重庆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她成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当时,龚澎负责与各国通讯社记者交往,她流利的英语、缜密的思维、机智的反应、美丽的品貌都给外国记者们留下了深深的、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的良好印象。有的外国记者“因她的魅力而发狂”,有的外国人暗自表示对她的倾慕之情。
1943年深秋,龚澎和乔冠华在重庆结了婚,毛泽东赞誉他俩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文革期间,龚澎受到批斗,虽然得到了周恩来的全力保护,仍在1970年不幸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