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清楚吗,其实这是中医看病的特点,想要治疗好一种疾病,一定要辨证治疗,看看有哪些类型。那么中医辨证论治到底有什么地位呢?中医的病、症、证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了解中医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医给人看病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辨证论治,其实这也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而辨证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有何地位,可以说,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您觉得呢?
中医学基本理论概述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光辉历史,它在保证我国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保障人民的健康等方面,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它们总括和贯穿了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方面,使中医学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指导思想中最大的、最可贵的特点,就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和环境是统一的(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如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等),人有生长老死的变化发展规律,疾病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在病因学方面,它不仅承认外因是致病原因之一(如“六淫”、饮食、房劳、跌打、金创、虫咬等使人得病),而且认为精神因素(七情)也可直接引起许多疾病(如“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在发病学方面,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邪”“正”争斗的双方。“邪盛”虽然可使人得病,但认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则是“正虚”(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充分反映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是体内“阴阳失调”和“阴阳偏胜”(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生内寒,阳盛生外热”)。这就说明体内的阴阳由“平衡到不平衡”是疾病发生的机理。
在诊疗学方面,中医学独特的一环就是“辨证论治”。即在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因症而辨证论治,特别强调整体治疗。既重视“祛邪”,更重视扶正,纠正和调整机体内已失调之阴阳平衡为主要治疗任务之一(如“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和“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认为机体内由“不平衡到平衡”是疾病治愈的机理本质。这种发病学机理和疾病治疗机理的观点给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方面,认为体内病理矛盾(即阴阳失调)缓和则疾病向着好转的方向发展;如果病理矛盾不断尖锐化,则疾病预后不良(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预防医学方面,中医学更有其先进之处,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很强调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未病先防”,其中又分两点:病人本身在摄生方面的措施,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医生在治疗方面的防御措施,如“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另一方面是“已病则杜渐防微”,如“上工救其萌芽”“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从上面的观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来,中医学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内容,还有很先进的医学思想以及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关于辩证法的临床思维方法;整体观的医疗指导思想;强调精神因素在病因学中的地位;发病学中重视“内因”的观点;强调“预防为主”等等,无疑都是较为先进的。至于所论及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机理本质的看法,肯定也是有其科学根据和独特见解的。正如朝鲜友人金孝善说:“中医把人的有机体发病机理,看成‘人体内对立的阴阳均衡的破绽’,这就提示重新讨论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本质的必要性,‘阴阳的均衡的破绽而使它调和叫作治疗’,这就在提示着要重新讨论各种疾病治疗机理本质的必要性。”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较之现代医学,中医学这种观点是否会更加全面,更加先进呢?这将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去探讨和证实。
“辨证论治”与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运用在临床上,集中反映在医生“辨证论治”的全部过程中。“辨证”和“论治”的过程,就是医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的过程。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出医生基础理论水平的高低和临床经验的多寡。它不仅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中心环节,而且是中医学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我们想掌握中医学,就必须抓住“辨证论治”这一中心环节,围绕它去钻研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是以“辨证论治”为中心去掌握中医学唯一的最好方法。另外,“辨证论治”本身又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整体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它是建立在中医学“理、法、方、药”全套理论基础上的,离开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根本谈不上“辨证论治”。医生若没有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就不可能正确掌握“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体现出它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