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足五里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按摩足五里穴可治疗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倦怠嗜卧,阴部湿痒,股内侧痛等。足五里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足五里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足五里穴在股内侧约当箕门上五寸处,故名。为与上肢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穴(手五里)相区分,《针灸甲乙经》冠以“足”字。又称“股五里”。
【足五里穴的名解】
别名:五里穴。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
【足五里穴的特性】
穴义: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由天冷降归于地部。
作用功效: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足五里穴位位置图】
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旋股内侧动、静脉。取穴方法:仰卧位伸足,先取足五里穴曲骨穴足五里穴旁开2寸处的气冲穴,再于其直下3寸处取穴。
【足五里穴主治疾病】
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阴囊湿疹,睾丸肿痛。 尿潴留,遗尿。 股内侧痛,少腹胀满疼痛,倦怠,胸闷气短。
【足五里穴穴位配伍】
1、配三阳络穴、足五里穴天井穴足五里穴、历兑、三间穴治嗜卧欲动摇;
2、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疹;
3、配气海,太冲,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睾丸肿痛;
4、配中极、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足五里穴治疗方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足五里穴刺灸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大腿前侧面。应注意避开股动、静脉、血管。
【足五里穴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五里穴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皮肤由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称阔膜,是全身最厚而坚韧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内侧比较薄弱,形成隐藏静脉裂孔或称卵圆窝。该部深筋膜有大隐静脉穿过。在窝的外侧缘和下缘形成镰刀形的镰状缘。覆盖该窝的深筋,由于血管神经的穿过呈筛状,称为筛状筋膜,其深面由内向外排列有股表脉、股动脉和股神经。
【足五里穴主治疾病】
1、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瘰疬;
2、生殖系统疾病:阴囊湿疹,睾丸肿痛;
3、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
4、其他疾病:股内侧痛,少腹胀满疼痛,倦怠,胸闷气短。
【足五里穴文献摘要】
《甲乙经》: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
《千金方》:主心下胀满而痛上气。
《图翼》:主治肠风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四肢不得举。
【足五里穴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中气下陷,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系胞束无力而致,亦有湿热下注,损伤冲任,胞脉弛纵而成者。年老、久咳、便秘常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1、脾虚气陷,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分娩用力过度,或助产不力,产程过长,耗伤中气;或产后操劳过早,劳伤中气,致中气下陷,提摄无权,则生阴挺。
2、肾阳亏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房劳过度,孕育过频,损伤肾气,肾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系胞束无力,胞失固摄而下脱,则成阴挺。
3、湿热下注,脾虚失运,水湿内聚,郁退化热,湿热下注;或感受湿热之邪,损伤任、带,致胞脉弛纵,不能束胞,胞宫外脱,亦发明挺。若宫脱手外,兼感六淫毒邪,浸蚀胞壁,则易并发下焦湿热重症。
脾气虚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以任脉、督脉穴为主。
处方:百会关元气海维道足三里
随证配穴:下腹坠胀甚者,加中院、脾俞。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施灸法。
肾阳亏虚
治法:温补肾阳,固摄胞宫。以任脉穴为主。
处方:关元大赫照海子宫
随证配穴:腰膝酸软者,加肾俞、太溪。头晕耳鸣者,加百会、肾俞。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施灸法。
湿热下注
治法:健脾利湿,清泻热毒。以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脾俞阴陵泉差沟中极次骸
随证配穴:纳呆腹胀者,加天枢、足三里。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温馨提示:以上【穴位养生】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足五里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