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5月7日~10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共同主办的“201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京召开。小编为您带来脑卒中防治领域的最新成果。
新形势
中年人防卒中刻不容缓
中年人防卒中刻不容缓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但目前,卒中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类似的悲剧不断上演。新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回顾6年来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实践历程,总结和分析防治现状后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有16.37%属于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对中年人进行筛查和干预刻不容缓。
首先,中年人卒中对家庭和社会打击巨大。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承担诸多社会责任。不能认为健康只是自己的事,就忽略了早期预防和治疗。
其次,中年人卒中风险太高。我们采取“中风”危险评分卡(包括高血压、血脂情况、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体重、运动、卒中家族史等8项及既往卒中、TIA患病情况)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脑卒中风险评定发现,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吸烟、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而不少人通常集多个危险因素于一身,发生卒中的风险当然高。
再次,卒中成为中年人猝死杀手。卒中也被称为“中风”,为什么说是“风”?因为它和风一样善变,说来就来。近年来因卒中猝死的案例很多,我身边就有发生。
最后,忽视体检让卒中钻空子。体检是发现卒中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体检医保不能报销。我们要呼吁40岁以上每年体检,并纳入医保,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关口前移。
新技术
取出血栓成最新疗法
取出血栓成最新疗法
突发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后,内科医生给患者用药物溶栓是人们熟知的传统疗法,而今通过介入手术、用外科手段取出血栓,正成为神经科医生手中的一把利器,被国际临床学界热点关注并推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治疗可以实现在大血管闭塞的情况下,在有效时间内取出血栓,让血管再通,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毫不夸张地说,“介入取栓”是目前卒中治疗理念的一次革命性进展。
取栓过程是一个微创手术,医生将约0.5毫米的柔软导管和支架导引至堵塞的脑血管处并释放支架,支架与血栓缠绕在一起,从而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取栓后可使80%的患者血管再通,对于血管本身狭窄的患者,医生还会在取栓后再放一个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取栓术后患者的预后效果非常理想,根据mRS量表(一个用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量表)评估,术后90天时患者能够生活自理的比例可以达到60%以上,而采取保守治疗后的患者,生活自理比例只有20%~30%。介入取栓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及因房颤、瓣膜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塞导致的卒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取栓治疗是他们的福音。
目前从技术层面来讲,取栓已不是难点,关键是建立起由急诊科、化验室、影像科、导管室、神经内科、神经放射介入科等多科室协同作战的“取栓团队”。对于卒中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建立这种专业的医疗团队才能保障“入院—检查—取栓”等各项流程在90分钟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