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重来不会犯错的人,这可能是因为太自卑而导致的,让它不敢做有风险的事情去接受失败的可能。允许自己犯错,这是在容纳自己,不要对自己过分苛责,陷入自责、内疚的漩涡中,客观地看到事情本身,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也要对事不对人,不去对整个人进行评判。 做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畏首畏尾,他们怕得罪别人,害怕别人不高兴,怕别人会失望,亦或者他们不敢承担责任,他们不思进取,总是选择最为稳妥的原地踏步。
从来不犯错的人可能是内心太自卑
1、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只要做事就不可避免地要犯错,总结错误中的经验和教训,继续做事,这是一个基本的人生活法。
2、那些从小就不犯错的人,往往是因为太听话、懂事,于是长大后内心自卑、自我价值感低,不敢去尝试,不敢去选择,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在进入社会后很难做成事。
3、不允许自己犯错,是一种过度控制,过度控制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是因为自我太虚弱,内心太自卑,怕“错误”带来的结果自己难以承受。
4、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见到有一类来访者,他们害怕犯错,甚至他们从来不犯错,于是他们不敢做事。
1、成长是伴随着犯错的,小时候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
怎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绝大多数父母的答案一般是听话、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听父母的话,懂大人的事,不给父母添麻烦。
这样的孩子几乎是不犯错的,因为一旦犯了错他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从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来看,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心理问题往往很多。
他们会自我限制,他们会想得太多,他们会容易自责、内疚,他们会选择困难,他们会犹豫不决,他们也会回避关系、不想社交。
因为他们的自我没有成长,没有变得坚韧和强大,因为成长是伴随着犯错的,他们在原生家庭里,在他们的小时候,父母是不允许他们犯错的。
是不是允许犯错,这事关他们的生长空间是不是足够大,是不是足够宽松,自我只有在足够宽松、足够大空间才能“左右腾挪”,长得壮实,不然如果自我总是被压抑,那么问题就会与日俱增。
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来访者朱旭(化名),他告诉咨询师,他胆子很小,性格也有点软弱,人际关系也不好,比如他不敢独立做选择,别人反对他的时候,他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不喜欢和别人在一起,因为很累。
小时候他的父母,特别是他的父亲对他要求极为严苛、挑剔,他们家有三个儿子,他是老二,母亲不怎么喜欢他这个老二,也经常在言语上贬低他。
他只要犯了错,当然这个错误是他的父母定义的,只要犯了错,就会受到严厉的责罚,于是慢慢地他就表现得极为听话,从不敢自己做选择,尽量顺着父母的意思,揣测他们的心意,讨好他们。
看得出来朱旭的父母从小不允许朱旭犯错,他们没有给朱旭一个宽松的、足够大的空间,相反他成长的空间是苛责的,是需要压抑自我的。
于是乎,在这个空间里长大的张旭,他就变得过分谨慎、小心,不敢自己做选择,不敢自己做决定,表现得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与此同时,他会回避关系,因为他在和父母的关系里,一直在压抑真实的自己,在讨好父母,这样的关系他是不舒服的,所以长大后他就不想再过多地进入关系了。
2、自己要允许自己犯错,这叫自我接纳
小时候需要父母允许孩子犯错,长大了,一个人才能允许自己犯错,因为在我们的心中会住下自己的父母,他们会成为我们自我的“监管系统”。
之所以我们的自我需要被“监管”,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太虚弱,也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太虚弱,所以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会就事论事,而是会自我攻击,比如自责、内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
那现在我们要从理性上认识到,我们长大了,我们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听别人话的小孩子了,我们需要自我负责,我们需要做选择、做决定。
而要做选择、做决定就不可避免地要犯错,当“错误”出现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自我攻击,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要去看问题本身,去解决问题。
在不断地自我接纳、自我容纳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就会被滋养,就会变得强大,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我们一犯错,我们就陷入自我攻击、自我怀疑中,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看问题本身,那么我们的自我就不会成长,我们就会不想再做事情,我们就会在原地踏步,因为这样最安全。
3、允许别人犯错,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会好
很多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允许别人犯错,一旦别人犯了错,就认为这个人有问题,因此他会选择和这个人中断关系,不再联系。
这其实在心理学上就是对事对人,把错误和人绑定在一起,那为什么一个人会这样去看待别人呢?
因为在他小的时候,父母或者其他权威人物,比如爷爷奶奶、老师等,他们就是这样评判他的,这就是那些权威人物和他相处的关系模式。
所以当他现在长大了之后,他就会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把这个关系模式投射出去,一旦别人犯了错,就说明是这个人有问题,既然这个人有问题,就不要和他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