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钟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大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大钟穴具有缓解治疗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哮喘、咽痛、咳血、足跟痛、便秘等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大钟穴位位置图、准确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
大钟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灵枢》,属足少阴肾经穴。该穴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主要治疗小便不利,癃闭,月经不调,腰脊强痛,足跟痛,大便不利,便秘,腹满,食噎不下,舌干,咯血,气喘,胸中胀满,痴呆,善惊,善怒,嗜卧,疟疾,咽痛,舌本出血,神气不足等。
【大钟穴名解】
出处:《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
别名:太钟穴。
1、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太钟名意与大钟同。
2、肾经络穴。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
【大钟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
特异性:足少阴经之络穴。
附注:肾经络穴。
功用: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循肾上行,二是吸热后别走膀胱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表里不和则多提插捻转。
【大钟穴位位置图】
大钟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大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按摩大钟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哮喘、咽痛、咳血、足跟痛、便秘等。
【大钟穴的取穴方法】
大钟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大钟穴位配伍】
1、大钟穴配行间穴缓解治疗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
2、大钟穴配鱼际穴缓解治疗虚火上炎之咽痛;
3、大钟穴配太溪穴、神门穴缓解治疗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
【针刺大钟穴的方法】
大钟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大钟穴的方法】
大钟穴艾条灸5-10分钟,大钟穴艾炷灸3-5壮。
【大钟穴的主治疾病】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病;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
3、其它: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
【大钟穴的配穴举例】
1、配中极、三阴交,主治尿闭;
2、配神门、太溪,主治心悸,失眠。
【大钟穴的现代研究】
常用于治疗尿潴留,淋病,子宫痉挛,哮喘,咽痛,口腔炎,食管狭窄,便秘;疟疾,心悸,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症。
【大钟穴的临床应用】
癫证
主穴: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
配穴: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狂证
主穴:水沟 大椎 内关 大陵 中冲 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配血海、膈俞、肝俞。
方义: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之为“实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力着;大椎泻火定神;丰隆健脾化痰。
温馨提示:以上【穴位养生】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大钟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